新闻详情
十二时令2020高考备考:辩论词写作技巧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03-04 12:13:34    文字:【】【】【

  辩论,它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辩论旨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

  开阔考生思维,锻炼辩者的表达能力,快速运用资料的能力,快速搜索信息的能力,统筹分析的能力等。对辩论问题有一个新的看法,追求线.组成:

  辩论的过程一般有开始、展开、终结三个阶段,缺少任何一个阶段都不是完整的辩论。因此,一场完整的辩论一般应由论题、立论、驳论、结辩四部分组成。

  ①辩论中存在着持不同意见的双方或多方。有不同意见的双方或多方存在才能实现思想交锋。一个人头脑中几种方案或做法的权衡和比较,那是思考或思辨而不是辩论。

  ②辩论必须存在同一论题。如果各方谈论的论题不同,就不能实现有意义的辩论。一个人说“法律是有阶级性的”,另一个人说“法律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样两个判断才构成辩论。因为这两个判断所认识的对象相同,又是相互对立的思想,而这两个判断至多只能有一个为真,不可能都真。这样就有了谁是谁非的问题,就必然要引起辩论。

  ③辩论的诸方有或多或少的共同认识或共同承认的前提,如思维的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和正确推理的方法等,以及如社会公理、科学规律等是非真伪标准和价值取向。没有这些共同承认的东西,辩论只会是一场混战,不可能得出结论。总之,辩论诸方有共同的话题,而又有不同意见。从哲学观点看,辩论的诸方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素辩(或称儒辩)。朴实无华的辩风,辩手往往内功较强。具有逻辑清晰,论据扎实、以理服人的优点。②花辩。具有观赏性的辩风,辩手语言活泼灵动,风格或谈吐幽默,或词章华美,此类辩手擅于带动现场观众的气氛。③雄辩。雄辩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种智慧的角逐和话语的较量。雄辩不仅需要满腔热情、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还需要激昂动情的谈吐。

  (一)攻击技巧攻击,即在自由辩论中的主动进攻,主动发问。攻击能不能有效,由多方面因素决定。

  一是现象层面又称事实层面的问题。这类问题极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提的好则很容易出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故做新奇而偏离辩题,那是会产生负效果的。

  二是理论层面又称论据层面的问题。即对本方论点给予引申,对对方的论据予以驳击的问题。这类问题,直问要提的尖锐,曲问要问得巧妙,反问要提的适时,逼问要问的机智,其效果就是让对方不好回答又无法回避。

  三是价值层面又称社会效应层面的问题。即把对方论点、立场引申,从价值层面、社会效应层面去延伸它的效应看其是否具备说服力,能否站得住。这类问题,能够扩大自由辩论的战场,给对方造成被动。当然,如果辩题立场对本方不利,就应该慎重使用,以免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这三类问题中,事实层面的问题可包括历史事件、现实事实、国别事实、数字事实等;而理论层面的问题周围除了立场中的论据,也可以延伸达到公理、哲学的层面。

  有了这三个层面的问题准备,就能够构成立体阵势,可以打自由辩论的立体战,让对方陷入立体包围中的被动局势。

  辩论中的有效攻击体现在攻击的有序性,主导性。要不仅透彻地知道本方立场,也要透彻地知道对方立场,从而有效的发起进攻。

  冷静把握整个自由辩论的局势,发问不在多而在精。其发问不仅是对对方的攻击,也是对本方立论的揭示和强化。

  攻击的组织,在于形成整体的有序流变性。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攻击的组织有如下的检查指标:有没有灵魂观点?对特定辩题的前后认识是否完全一致?准备了几个层面的问题,它们是否可以戳穿对方的关键?对对方尖锐而正确的问题,研究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好的应对策略?

  设置两难。即设置两难的问题,无论答此或答彼都将陷入被动。但是一定要对准话题,不可以做无病呻吟。

  归谬发问。即将其论点或论据或其他问题引申归谬,陷其与左右被动,无力自救。

  简问深涵。即问题很简单,但涵义很深刻,与辩题密切相关。答准确很难,但是答不出来就很丢人,估摸回答却不准确,这也很容易陷入被动。

  撕隙抓漏。即将对方的一小道缝隙撕裂撕大,将其明显的漏洞失误给予揭发提问,令其难堪。

  熟事新提。人往往对于身边、自身很熟悉的事物却不经意,所谓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或非常熟悉却只知道大概却不明白它的详细。一般对这类事情提问,也很容易让对方陷入被动。

  多方追问。即从几个方向、几个侧面、几个层次上同时问一类问题。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类问题必须对准一个核心,以造成合围的阵势。

  夹击发问。即两个或多个角度同时问同一类或一个问题,造成夹击态势,使对方顾此失彼。

  异题同问。抓住对方的不同问题、不同表述加以归纳,概总而问,从问题的深度与高度上使其无法把握,无力应答。

  同义反复。即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或角度不同,或问语不同)发问。这类问题,多为辩论的主要立场、观点方面的问题。

  布陷发问。也就是布置一个陷阱,让对方来钻,或想方设法将之套进去。其更高技巧就是连环套。

  答中之问。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对方答问时发现问题(包括陈词阶段发现的问题)予以提问,另一种是在自己回答对方问题时的反问。

  辩论词的攻击风格因人而异。没有形成风格的作者只是初级层次的。因此,有风格意识并力争形成自己的辩论风格,是辩论词作者有追求、有实力的表现。

  情绪型:能引发一些活跃的效果,但也易于耽于情绪、就事论事,甚至误入漫骂的泥淖,使辩论流于表面,缺乏应有的深度。

  理智型:执著于理辩的层面,容易体现思辩与深度,但又会失之于辩论的活泼,弱化了应有的观赏性。

  稳健型:因为其理智和稳健,又不乏应有的活泼,不仅易于辩论上取胜,且会留给读者和评委比较深刻的印象安信10

  发挥自己长处。根据自己的长项来分别对待问题,如长于说理时以理服人,长于说史时以史服人,长于比喻时以喻服人等等。面对难点多合围。以多个角度来围击、合击难点,不可太急切,要注意分进合击。

  2.高压技巧。当对方提出的是现象问题,就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上来回答;当对方提出的是现实问题,那就从历史的角度来回答;当对方提出的是具体问题、微观问题,就以全景认识、宏观认识来回答,以此类推。

  3.指误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指出对方所问问题在逻辑上、理论上、事实上、价值上、立场上、表达上和常识上的毛病,使之陷入尴尬局面。

  4.归谬技巧。即对有的问题不做正面回答,而是将之做概纳引申归谬,直指其终端的谬,陷其于被动的境地。

  5.反问技巧。即从反方向上反问其问题的悖常性、悖题性、悖理性、悖逻辑性、从而化被动而为主动。

  6.幽默技巧。即面对自己从容回答智有宽余的问题,适时幽对方一默,效果绝佳。

  7.短答技巧。对于一字、一词、一个成语、一个句子就能够答清,且能够反陷对方于被动的问题,就应该果断而适时的使用。

  9.评价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对其问题予以评价,指其目的,断其归路。

  10.闪避技巧。即对那些一两句话难以答清的问题,采用合理闪避的方式,其基点是不离开辩题的立场。

  12.类比技巧。即面对对方的问题,不做正面拦截,而是用同类比较的方式,把问题抛回给对方。

  13.陷阱技巧。既在答问中巧设陷阱让对方来钻,然后在下一个回合中予以指驳,使对方露馅。

  14.联动技巧。即前后两次联动,回答时一唱一和,你呼我应,以整体的优势对之。

  15.侧击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从侧面引出相关问题,反请对方来回答。

  16.连环技巧。即在答问中故设连环,环环相扣,将对方的问题定格在某一环中,将其扣死。

  17.组接技巧。即将对方自己的立场或陈词、反问、答问中的语言予以组合回答,即让对方自己打自己嘴巴。

  18.名言技巧。即恰到好处的巧借名言、警语、格言、民谚、诗歌、歌词、流行语等来回答。当然也可以改头换面,重组搭配来回答。

  19.引申技巧。即将问题引申开来,揭示其实质与要害,再一口咬破,直断其喉。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中属于强攻,是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所谓正本清源,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入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借力打力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通常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不纠缠细枝末节,迅速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一攻到底,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在辩论中,人们常常有“避实就虚”的说法,然而更多情况下,我们要“避虚就实”,“避轻就重”,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猛攻下去,务求必胜,乃是辩论的重要技巧。

  当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比如,“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这一辩题就是很难辩的,因为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从常识上看,很难把这两个问题然分开。因此,按照我方预先的设想,如果让我方来辩正方的话,我们就会引入“社会影响”这一新概念,从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不是“社会问题”,并严格地确定“社会影响”的含义,这样,对方就很难攻进来。

  (2020年元月长沙市高三年级统一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近一年来,西方国家中有一个少女爆红,她在社交平台上已经拥有430万粉丝,很多人视她为偶像、环保斗士。她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侃侃而谈,面斥各国领导人。虽然她今年才16岁,却已经登上《时代》杂志封面,更被评为“2019年影响世界的100人”。她就是瑞典少女格雷塔·桑伯格。

  材料二:2019年9月27日,浙江小伙沈钧亮代表“蚂蚁森林”公益项目到联合国总部领取最高环保荣誉奖“地球卫士奖”。“蚂蚁森林”通过日常绿色出行、在线支付水电费等低碳行动积攒“绿色能量”,以种植线亿人参与低碳生活,并将碳减排量转化为种植在荒漠化地区的1.22亿棵线后青年贡献。

  以上两个新闻事件在励志中学掀起了热议,有同学为瑞典少女的敢于呐喊期钦佩,有的同学则不以为然,认为中国青年默默地为地球种树更有价值。为此,励志中学团委举办了一次辩论赛,正方是“呐喊比行动更重要”,反方是“行动比呐喊更重要”。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词,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并驳斥对方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立场,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人物)瑞典16岁少女格雷塔·桑伯格。(题目原文里的格雷塔·通贝里,系格雷塔·桑伯格的父亲,应该为命题人误用)

  (原因)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面斥各国领导人,被四百多万粉丝视为偶像、环保斗士。

  (原因)带领公益项目,通过绿色行动带动5亿人(超四成为“95后”青年)参与低碳生活,在荒漠化地区种植1.22亿棵真树。

  (活动)校团委举办辩论赛:正方“呐喊比行动更重要”,反方“行动比呐喊更重要”。

  (要求)选立场,拟标题,定立意;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铿将有力的辩论词是我们成功辩论的关键,在辩论赛中需要我们做好充足的准备加上思维严谨的临场辩论发挥,我们才能取得辩论胜利的最大可能。其中辩论词的准备则是所有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写出出色的辩论词,需要掌握辩论词的写作技巧。作为实际工作过程中应用文的一种,辩论词的写作框架主要分为三部分,即“亮明观点——阐述理由——作出结论”,每一部分都有相对应的注意点。

  1.亮明观点:注意申请题干限定要素,明确身份以及辩论主题,进而明确己方观点。

  2.阐述理由:这部分是辩论词的重点内容,应围绕己方观点多个角度阐述理由,分条分点写出。

  3.作出结论:对前面的观点做一个总结,再次强调己方观点。篇幅不宜过长,应简短精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法捷耶夫

  ② 盲目地听从、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蠢物,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

  ④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日韩两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也进入了我国的文化市场,形成了“日韩潮流”的现象。一些中学生竞相模仿日韩明星的发型、服饰等。

  ⑤ 2017年,国内多家公司推出了10余位虚拟偶像(“画”出来的人物)。业内确定虚拟偶像洛天依已经盈利,她的魅力也得到了青少年的认可。

  ⑥ 父亲辛苦打工卖面条,12岁少年小赵却沉迷快手直播,半个月狂刷支付宝3万余元打赏主播。

  学校论辩社将举办一场以“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为辩题的论辩赛,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论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不少于800字。

  1. “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论辩的主题是限定的,考生构思和行文必须围绕这一主题,和偶像崇拜之利弊无关的内容即为跑题。2. 考生不管是写论辩陈词,还是写总结陈词,构思和行文必须围绕材料所给六句话中的几句,在此基础上陈述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道理。

  论辩陈词在观点上必须有破有立,批判对方观点时要抓住要害,陈述自己的观点则要有理有据;语言既要说理,还要注意气势,要便于口头表达,注意排比手法的运用,注意事例和道理的结合。

  总结陈词要注意在论辩的基础上辨明是非,内容既要立场明确,又要一分为二、辩证看待,对论辩双方都要照顾到,不可顾此失彼。

  1.辩论双方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论辩陈词这种文体本来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2.考生可以选择正方,强调利大于弊;也可以选择反方,强调弊大于利;还可以选择当主持人,写兼顾两方面的总结陈词。写作角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3.偶像的类型很多,可以是英雄人物,可以是演艺明星,可以是科研专家,还可以是大国工匠,也可以选身边的敬业标兵。选材角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①正方:偶像能引领我们走向光明,让我们前进的脚步更有力量。②反方:错误的偶像崇拜,能让我们陷入泥淖,坠入深渊。

  ③主持人:偶像崇拜,要辩证看待、理性选择,既要让偶像发挥积极作用,又要谨防被其误导。

  法捷耶夫曾说:“青年的思想越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越会发出强烈的光辉。”由此,我方的观点是: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首先我们可以思考,什么是偶像?我们所定义的偶像,是在某方面可以给人带来鼓舞与激励,能够让人于内心生发出向往与倾慕的一类人。他们在各个时代熠熠生辉,无论是心怀天下的文人志士,或是创新开拓的科学家们,还有或坚定或深刻的艺术、文学大师,他们的精神内核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进、突破,甚至攀上更陡峻的高峰。

  对方辩友可能会说,你所说的这些偶像当然值得人们崇拜,但是到了“娱乐至死”的当下,人们的偶像早已狭义为舞台上那些唱跳嬉笑的艺人们了,对他们的崇拜有何利可言?

  但我想说:首先,我们承认随着媒体普及与信息爆炸,一些明星们更多地为人们所认识、追捧,或者奉为偶像,表面的喧嚣似乎甚至掩盖了人类群星的璀璨;然而,我们不能低估任何一个时代中思想的力量,它们总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并转化为前进动力;其次,就算是一些艺人们也有他们一定的可取之处,喜欢他们的人借以表达自己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与欣赏,这不也是一定程度的进益吗?另外,我们还能发现,大部分的“明星”们一直传递着积极的价值观与正能量,如国家公祭日之时微博满屏的“守望和平”的呼吁,若能把人们对于他们的关注指引向真实的思考、触动,这种影响力带来的难道不是利大于弊吗?

  然后,我们可以说说崇拜。之前已提到,能对值得被称为“偶像”的一类人的一方面精神特质产生崇敬与向往,并要求自身不断地向之努力,我认为这是崇拜的最理想方式。也由此,我们对待偶像的态度是完全可以扬长避短的。人无完人,既然我们不能苛求偶像样样完美,这就需要我们实行“理智崇拜”,即不丧失辨别能力、独立思考的选择与评估,这既是心智已一定成熟的青年们本应具备的能力,也是从偶像身上汲取力量的唯一途径。

  至于那骇人听闻的一系列看似以“偶像崇拜”而饱受诟病的事例,一定程度上警醒着我们谨防借“偶像”之名而大行消费主义的市场陷阱,同时告诫我们这些盲目与过度崇拜的弊端。正如我们所知,盲目地做任何事情都是不尽合适的,又何况这样不分优劣、不计后果的“崇拜”呢?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不理智的选择感到惋惜,但不能一叶障目地不顾绝大多数偶像正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这一事实。

  最后,如闻一多先生所言,“盲目地听从,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而面对偶像,只要我们保持理智地选取、学习,就能向着他们的高度不断进取,在自己的世界中策马奔驰;站在偶像的肩膀上,向更广阔的天空伸展!

  第一,崇拜偶像有助于我们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李连杰成立“壹基金”公益组织,濮存昕主动担任预防艾滋病宣传大使,苏有朋担任“母亲水窖”公益大使——这些明星成功而不忘社会,借助明星身份和影响力,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为建设美丽中国主动担当,为构建和谐社会奔走呼吁。试问,把他们当作崇拜的偶像,难道不利于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吗?

  第二,崇拜偶像有利于我们找到成功的道路和方法。在2018年9月份的开学第一课上,成龙讲述了自己成功的秘诀,他说:从“跑龙套”到“中国名片”,因为我比别人更能拼。在这拼的背后,成龙受了多少伤,流了多少血。草根影星王宝强6岁开始习武,8岁到少林寺做俗家弟子,后来做京漂,从群众演员到著名影星,一步血一步泪,“宝宝”也是硬拼出来的啊!成功无他,唯有硬拼。我们不能只被明星头顶的光环吸引,还要看到他们的奋斗过程,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

  第三,崇拜偶像能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厚重的人生。硬汉影星张涵予坚信:“十几年配音,十年配角,梦想终会吹响人生的集结号。”张涵予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但毕业后却多年从事电视配音工作,直到40多岁,才凭借《集结号》中的谷子地一角一炮而红,跻身明星行列。同样厚积薄发的还有无法靠长相出名的黄渤。他们心存希望,厚积演技,磨炼风格,终于从幕后走到前台,从配角成为主角。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在困境中不放弃希望,经历厚积薄发的人生才是厚重的人生。

  还有,《战狼2》中的吴京,演唱中国风歌曲的李玉刚,以中国元素为背景的张艺谋,为人谦和的陈道明,都在用他们的追求与坚持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该怎么走。他们就像大海上的灯塔,给我指明人生的航向。请问,崇拜他们难道对我们的成长没有好处吗?

  也许有人会说,偶像崇拜能让青少年误入歧途,干出傻事。对于这种情况我要说的是,要么他们崇拜的偶像身上不具有正能量,根本不值得崇拜;要么他们崇拜偶像的方式是错误的,将学习偶像变成盲目追星。方向错误或者方法错误,自然无法保证结局的美好。所以还希望大家在崇拜偶像时擦亮眼睛,保持理性,用正确的方法,崇拜值得我们崇拜的明星和偶像。

  此刻,激烈而又精彩纷呈的辩论赛已接近尾声,相信大家都感触良多,收获颇丰。

  而作为主持人,我认为双方都有在理之处,因此我认为,将两种观点辩证地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结果——偶像崇拜本身没有利弊,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它。莫将你人生中的“启明星”误作为“扫把星”。

  法捷耶夫曾说:“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愈发出强烈的光辉。”不错,在我们这个阶段,思想、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这时就极需有一位偶像来作为我们的范例。他可以是明星、可以是科学家、可以是任何平凡的劳动者,偶像的力量不在于他有多受欢迎,也不在于他的实力与颜值,而在于你将他看作生命中的“谁”。若偶像成为你的启明星,你将受益终生。

  偶像于我们,美丽而光芒四射,在她的神奇点化下,我们总能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偶像做慈善,我们的心变得柔软而通透;看到偶像为了梦想不懈努力,我们也将在追梦路上永不停息。山东一女孩将自己偶像作为努力奋斗的动力,最终夺高考状元,在接受采访时,她表明在失落沮丧时,偶像是她坚持下去的一个不竭动力。可以看出,偶像足以成为人生路上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明灯。

  而偶像的力量不仅在个人,也在社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众多明星在微博上呼吁守望和平,在如今社会,偶像们凭着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传播了许多正能量,不仅让青少年及大众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更让向善之行在社会上蔚然成风,这的确令我们称赞。

  但是,如果将“偶像”的作用放错了位置呢?闻一多先生曾表示盲目听从、相信一切的人一定是蠢物,而令我们可悲的是,社会中不乏这些“蠢物”。近年来,“日韩潮流”盛行,不少青少年耗费大量时间与金钱竞相模仿日韩明星的发型、服饰,更有12岁少年小赵痛花父亲的血汗钱只为打赏直播。这些都是愚蠢至极的行为,他们不仅虚度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更拖累家人来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偶像本该是助我们成功的“垫脚石”,他们却将其当成阻碍自己的绊脚石。如此看来,偶像利弊与否实为我们掌控。

  我们应具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不容置疑,带有满满正能量的偶像占大多数,但也不乏一些恶劣反动的“丑角”兴风作浪。这时我们应擦亮双眼,将真正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偶像作为人生中的“启明星”,切不可中了“扫把星”的陷阱。

  早段时间香港颇不宁静,黄之锋、罗冠聪之流逆势而行,为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中国人所不齿。中国自古不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巨像。不管历史之河如何淘漉,巨像将永不坍塌,一直照亮我们的民族之魂。

  在座的各位,我们应端正态度,将偶像摆正位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相信你能成为和偶像一样优秀的人。“启明星”还是“扫把星”,皆在一念之间,聪明的,我知道你该如何抉择。

  16岁的瑞典少女格蕾塔·通贝里因在环保领域的显眼表现而在今年备受关注,并一举成为美国《时代》周刊2019年“年度人物”。格蕾塔的父亲斯万特·通贝里近日表示,自己并不支持女儿罢课选择,并谈到了格蕾塔从抑郁中走出来的契机。据英国BBC网站30日报道,斯万特·通贝里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格蕾塔在罢课前已经与抑郁斗争了3到4年。“她停止了说话,不再上学。当她开始拒绝吃饭时,这是每个家长所面临的‘终极噩梦’。”

  为了帮助女儿,通贝里夫妇花费了更多时间来陪伴,在接下来的几年,一家人开始讨论和研究气候变化,而格蕾塔对解决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热情。通贝里表示,作为一名“非常积极的人权倡导者”,格蕾塔还指责没有认真对待气候问题的父母是“极大的伪君子”。

  这位父亲提到,女儿从父母行为的改变中获得了“能量”,像是自己的妻子选择不乘飞机旅行,而他则选择素食。通贝里还陪同女儿乘船前往美国纽约和西班牙马德里参加联合国气候峰会。“我做了所有这些事情,我知道它们是正确的事情……但我这样做不是为了拯救气候,而是为了拯救我的孩子”,通贝里补充说,“我有两个女儿,老实说,这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只希望她们幸福。”

  他表示,女儿格蕾塔自从成为一名活动家后变得更加快乐,但他担心女儿所面临的“仇恨”。事实上,自从女儿罢课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开来,就开始遭到“一些不想改变生活方式的人”的批评。通贝里尤其担心“假新闻”,但他补充称自己的女儿很好地应对了这些批评。

  在表达不支持女儿罢课的同时,通贝里认为格蕾塔现在“真心想回到学校”。他还提到,随着格蕾塔即将年满17岁,她将不再需要陪同旅行,但如果女儿需要,自己仍会尽力去做。

  [摘要]“我们不是环保活动分子,我们从来都不是。”他解释说。甚至因为他们没把气候问题看得很重,还被格蕾塔叫“伪善者”,他们夫妻对于气候危机其实没什么概念。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通贝里是2019年当之无愧的热搜人物,她让人们对全球气候问题产生了格外的关注,成了《时代周刊》今年的年度人物,还被提名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据CNN报道,12月30日,格蕾塔的父亲斯万特·通贝里接受BBC采访,透露了女儿在成为“环保少女”之前受抑郁症所困的情况。

  在格蕾塔作为客座编辑的BBC广播四台的这个节目上,斯万特称,一开始,他并不支持女儿的环保活动,称其为“坏主意”,但看到做这些事让女儿走出抑郁症,他的态度改变了。

  斯万特称,格蕾塔从不去上学,到瑞典议会外去静坐开始,她对抗的不只是气候变化,还是困扰她长达四年的严重抑郁。“她不说话,不吃东西,什么都不做了。”开始从事环保活动之前,她已经“没去上学,在家呆了一年了。不吃东西三个月了”。斯万特回忆女儿那一段生病时期称,那是“为人父母的终极噩梦”。

  当时,女儿只跟他们夫妻、她妹妹和一个学校老师讲话。为了照顾女儿,夫妻俩都停止了自己的工作。当格蕾塔表达了想成为环保活动分子的渴望时,夫妻俩都“非常清楚地表达我们不会支持。”因为女儿将自己置身于“像气候变化这么大的议题的前线”,这让他们心里很忧虑。

  结果,格蕾塔的作为不仅掀起了一股强有力的全球性气候运动,还改变了她自己。当她第一次到瑞典议会外静坐时,她开始回答记者问题。第三天,她就吃了一个别人递的一个素食泰餐。“我很难解释那对于她和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样的改变。她做到了那些以前做不到的事。”斯万特称。

  在采访中,斯万特还回应了外界对于他和妻子推动格蕾塔成为活动分子的质疑和批评。“我们不是环保活动分子,我们从来都不是。”他解释说。甚至因为他们没把气候问题看得很重,还被格蕾塔叫“伪善者”,他们夫妻对于气候危机其实没什么概念。

  最后,在针对气候激进主义的争论中,斯万特感到词穷,也转而开始支持格蕾塔的行动。妻子决定不再坐飞机参加歌剧事业的相关活动,而他也成了素食主义者,今年还陪着女儿坐帆船去纽约参加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但斯万特指出,他做这一切这不是因为气候危机。

  斯万特说,尽管知道这些是对的事情,但“我这么做不是为了拯救气候,而是为了拯救我的孩子”。他说,两个女儿对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事,他只希望女儿们开心。

  不过,现在斯万特又开始担心女儿面临的“憎恨”。格蕾塔也曾提到因为自己的“外形、衣着、行为和不同”遭到人们非议。

  斯万特表示,女儿对这些批评和非议倒是接受良好。“老实讲,我不知道她怎么做到的,但她大多数时候都在笑。她觉得那很搞笑。”但作为父亲,他希望自己的家庭未来面对的状况可以“别那么激烈”。

  格蕾塔即将17岁,斯万特觉得女儿其实很想回学校上学,应该也会慢慢开始自己独立去做很多事。

  16岁的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通贝里近日当选美国《时代》周刊2019年“年度人物”,她也因此成为迄今为止最年轻的《时代》“年度人物”。通贝里因发起“星期五为了未来”环保运动迅速走红,围绕她的争议也不断升温。舆论认为,她的走红与欧洲各国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有关,气候议题将在今后欧洲甚至全球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贝里对自己当选“年度人物”感到惊喜。她对瑞典媒体说:“如我之前所讲,当选‘年度人物’的不应该是我,而是参与‘星期五为了未来’运动的每一个人,因为这是我们一起取得的成就。”

  2018年8月,瑞典遭遇百年不遇的森林大火。通贝里选择罢课并连续三周坐在瑞典议会大楼前抗议,强烈要求瑞典政府严格按照《巴黎协定》减少碳排放。此后,她选择每星期五定期罢课,并开启“星期五为了未来”环保运动,要求政府就气候变化采取更多行动。在她的影响和号召下,全球多国青少年参与了罢课和游行活动。

  凭借在环保领域的突出表现,通贝里在短时间内“吸粉”无数,迅速成为走红全球的“环保先锋”。

  “通贝里现象”凸显欧洲各国民众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特别是年青一代。近几年来,欧洲国家极端天气情况增多。欧洲许多年轻人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不力最终将使他们在未来承受后果。与父辈相比,欧洲国家的年青一代在环保方面更加注重具体行动,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颇为流行。

  在5月底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多个欧盟国家的环保主义政党异军突起,年轻选民的力挺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法国,18岁至24岁的选民有25%在欧洲议会选举中投给绿党,在德国这一比例高达34%。

  在芬兰,绿党参与的执政联盟今年6月初宣布,计划在2035年前实现“碳中和”,比原计划提早10年,目标是成为首个放弃石化燃料的工业国。

  舆论认为,气候变化已成为欧洲国家最重要的政治议题之一,在未来的欧洲甚至世界政治中,气候变化议题会越来越重要,“气候政治”正在崛起。

  今年8月,因忙于环保而办理了休学的通贝里从英国普利茅斯港启程,乘坐一艘温室气体接近零排放的竞赛帆船横渡大西洋,并于9月抵达美国纽约,参加了在那里举行的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

  在这次峰会上,通贝里发表演讲,呼吁各国采取实际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她在演讲中对世界各国领导人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情绪激动地不断质问“你们怎敢这样?”

  支持者将通贝里视为英雄,称她为“气候先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等政界名人纷纷给她点赞。特鲁多今年9月在与通贝里会面时还承诺植树20亿棵。

  然而,也有不少人对通贝里的言行提出质疑,指出她作为学生号召罢课的行为不妥,而且她没有对气候变化问题提出明确的解决办法,只有激进的言辞和作秀,包括号召吃素、取缔燃油车等等。通贝里和家人在社交媒体上受到人身攻击。甚至有人说,这名被诊断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强迫症和选择性缄默症的女孩,只是一个散布恐慌的精神病患者。

  通贝里曾对媒体说,不仅她本人遭遇争议、麻烦和仇恨,家人也同样。她说:“我实际上也想念学校。”

  围绕通贝里的争议反映了一个核心问题:未成年人在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俄罗斯总统普京10月曾在第三届俄罗斯能源周论坛上表示,年轻人关注环境问题是好事,他们应该受到支持,但没有人向通贝里解释,这个世界是复杂而多样的,非洲和其他国家的人也想和瑞典一样富有。“我相信格蕾塔是个善良、真诚的女孩,但成年人应该尽一切努力让青少年远离极端。”

  16岁的瑞典环保少女葛丽塔·桑伯格火了。格蕾塔·桑伯格上月在联合国大会上,批评各国领导人对全球变暖不断恶化的状况依然莫不关心。她那张咆哮发言的照片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重点,甚至有评论认为格蕾塔是下一届诺贝尔和平奖的热门人选。

  在大部分西方媒体的报道中,葛丽塔是熠熠发光的环保少女;但在中国的网络上,她则成了被人利用的小丑而被讨厌。

  立场不同,源于利益不同。全球气候变暖从来都不只是气候问题,它更是经济问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之下,冰川在持续流失,海平面在加速上升。报告显示,过去40年北极夏季海冰范围以每10年减少约12%的速度缩减。观测结果还显示,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已从1997年至2006年的每年3.04毫米,加速到2007年至2016年的每年约4毫米。

  北欧靠近极地、海拔较低,若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北欧人将会首当其冲。所以,他们最在意全球变暖 —— 这是16岁瑞典女孩葛丽塔·桑伯格成为“气候网红”的土壤。

  她之所以选择不上课、而是频繁亮相世界级会议、咆哮会场,呼吁人们关注气候问题,说到底还是为了包括瑞典在内的北欧的长远利益:这也是推动她成为全球性网红的、背后势力的初衷。

  但另一方面,葛丽塔·桑伯格也饱受争议,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网友,都曾对她发出批评和质疑。

  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她的评论最有代表。普京表示,现代世界是复杂的、不同的、飞速发展的,生活在非洲和很多亚洲国家的民众也想拥有和瑞典一样的财富水平,这要怎么解决?“强迫他们使用太阳能?但非常根本没有足够的太阳能,有人解释过这需要花多少钱吗?”

  事实上,环保主义者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即控制碳排放量、使用新能源,无疑是变相剥夺了落后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所以,2010年柴静在央视《面对面》专访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坚持碳排放以国为单位的时候,遭到了丁院士的反诘:“中国人是不是人,为什么你洋人要消耗一个中国人四倍的碳排放量?”

  柴静代表了西方发达国家在环保主义上的价值观,丁院士则站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上,两者实质上是存在尖锐对立的。

  但是说回来,普京之所以会旗帜鲜明的对瑞典环保少女持批评态度,也源于俄罗斯是石油出口大国,其整个经济严重依赖石油价格的上涨和石油出口。可石油又被环保主义者们视为是增加碳排放的传统能源、是全球石油变暖的罪魁祸首之一,后者要求限制并逐渐用新能源替代石油,这无疑将会致使石油消费减少和油价降低,并从根本上侵害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所以,作为总统,普京必然是对此观点进行批评的。

  除了普京,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对全球气候变暖持批评态度。事实上,美国石油工业集团所支持的共和党,一直都敌视环保主义。包括特朗普、小布什等历届共和党总统,基本都反对气候变暖、且从来不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同俄罗斯一样,这正是为了保护美国石油工业集团的利益。

  所以说,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不仅仅是主义、更是利益 —— 不仅牵涉到部分沿海低地发达国家的长远生存问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排放权等问题,还涉及到了部分石油出口国家,以及一国内部石油工业集团的现实利益。

  不同的利益团体、限于自身利益,必然会对全球气候变暖存在不同的立场。但瑞典环保少女、或者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问题在于,其利用强大的传媒武器,过分强调自己利益而漠视、甚至歧视其他国家的利益诉求。所有的主义背后,都是利益。我们需要分辨清楚每一股风潮背后的利益所在,再来决定自己的立场,而不是不加思索的、依靠单纯的情感去认同。

 
 
 
 
 
脚注信息

华信2娱乐婚纱礼服公司 Copyright(C)2009-2010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